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

草生栽培與雜草管理:土壤與作物共榮的智慧

一、手下留情:適當控制雜草高度

草生栽培能促進土壤與作物的健康,但雜草不宜過高。建議雜草高度維持在作物的 70% 以下,並 保留約 30 公分的殘株,有助於草相多元化,改善土壤環境。

二、認識雜草,借力使力

草相多元後,應辨識不同雜草的生長特性,選拔去除不適雜草,保留有益雜草,以達到自然控制。例如:

  • 大花咸豐草、紫花霍香薊、車前草 可與 牛筋草 競爭空間,減少其生長。
  • 本土宿根草花 亦能強化此機制,如 花蓮改良場的原生草毯

三、縮限資源,抑制雜草優勢

許多農友習慣過量施肥與灌溉,但 表層根系的雜草 會優先吸收這些資源。建議:

  • 穴施腐熟堆肥,破壞層狀結構,減少表層肥料與水分,使作物和雜草都需向下扎根尋找養分。
  • 控制水分與肥料供應,讓作物主導養分競爭,減少雜草生長。

四、精準施肥,避免過量

針對作物需求 精確施肥,避免養分被雜草吸收。例如:

  • 108年第一期水稻田案例
    • 土壤有 大量未分解的稻草殘體,導致氧化還原逆境,影響水稻生長。
    • 錯誤施肥 造成土壤還原,導致銨、二價錳、硫化物累積,影響水稻根系健康,反而促進雜草生長。
    • 改善方法:曬田、葉面施用 銅鋅鐵,三天內水稻恢復生長,並超越雜草競爭力。

此案例說明,過量施肥不僅無益,反而導致雜草茂盛,影響作物產量與品質

五、促進水分垂直移動,提高作物健康

台灣土壤常受 層狀結構與壓實 影響,導致水分 僅限水平移動,影響作物根系。
改善方法:

  • 草生栽培:促進土壤孔隙度,使水分可垂直滲透,讓作物根系向深層發展,提高抗旱能力。
  • 減少使用除草劑,保護土壤結構,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。

當水分僅限水平移動時,將導致:

  1. 作物倒伏(風雨搖晃後易倒塌)。
  2. 旱澇交替,高低溫傷害嚴重
  3. 病害與線蟲問題增多(疫病、鐮孢菌等)。
  4. 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
  5. 貯運與風味受影響(如芒果因土壤熱量高影響風味)。
  6. 全株呼吸率增加,影響碳水化合物累積,降低作物甜度與顏色鮮艷度。
  7. 日燒問題,水分供應不穩,作物組織容易灼傷。
  8. 病害發生,高溫與水分變化為病原菌創造適合環境。

六、重新欣賞雜草:從敵人變夥伴

過去農人視雜草為敵,但管理方式改變後,它們可變成 生態平衡的一部分
以科學精神思考雜草的價值,減少無謂的掙扎,找到與作物共存的智慧。

七、培養土壤的「神隊友聯盟」

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,健康土壤可養活更多土壤生物,而這些生物可:

  • 幫助分解有機物,提升土壤肥力。
  • 增強作物抗病力,降低化學藥劑需求。

草生栽培提供穩定環境,讓土壤微生物繁盛,成為農友最好的免費助手。


【總結】降低除草劑依賴,提高農作收益

透過 土壤與肥料管理,我們能減少對殺草劑的依賴,同時提升作物生長競爭力,帶來更高的收益。
關鍵策略包括:

  1. 適當保留雜草,促進生態平衡。
  2. 辨識並利用有利雜草,取代部分除草措施。
  3. 縮限水分與養分供應,讓作物主導生長競爭。
  4. 精準施肥,避免資源浪費與雜草增長。
  5. 促進水分垂直移動,提升作物根系健康。
  6. 以生態觀點重新看待雜草,減少不必要的對抗。
  7. 保護土壤生態,讓土壤微生物成為農業的神隊友。

只要改變管理方式,我們可以在雜草控制與作物健康間取得更好的平衡,讓農業更永續發展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