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

土壤質地分類

 實際的土壤不可能只由某個類別的土粒單獨組成,絕大部分都是由不同類別的土粒混合而成。土壤質地即是指土壤中各種土粒的比例。我們不能把土質分成絕對好或壞,因為不同的作物會喜歡不同的泥土。


根據土粒的大小,我們可以將它分成以下幾類:
砂粒(土粒直徑 0.02 mm – 2 mm )
粉砂(土粒直徑 0.002 mm – 0.02 mm )
黏土(土粒直徑< 0.002 mm )

土質一般可分為三類型:
1. 砂土( Sandy Soil ):含有較高百分比的砂粒
2. 黏土( Clay Soil ):含有較高百分比的黏土
3. 壤土( Loamy Soil ):含有適當百分比的各類土粒

砂土

砂土砂粒多,士粒中間空位較多,空氣與水流通容易,容易翻動。但保水力差,在無雨季節裡,容易變得乾早。且保肥力亦差,養份容易被沖走。 土體多呈鬆散狀態,結構性不強。 在大雨後容易變酸,泥面易形成硬表層,令部分鑽透力弱的幼芽如紅蘿蔔等,難以穿透表土而死亡。

黏土

黏土土粒細小, 有相對表面積較大,而且土粒間的空隙很小,可儲存大量水份, 中間只留很小的空間,水和空氣都很難以通過 ,易造成缺氧環境,影響土壤生物的運作,根部容易發育不佳 。濕水時會結成團,難於翻動;乾旱時會變硬,甚至龜裂 ,弄斷植物根部 。除非以水浸透,否則更難工作。但通常有大量有機物儲在其中,保水力強。但疏水不易。如在旱天,形成裂痕過深,會令植物失水,並弄斷根部。

壤土

壤土有適當比例的各類土粒,保水力,保肥力均適中,空氣與水流動適中,適合較多類型的作物 生長 。

不同的作物喜歡不同的泥土

一般蔬菜大多適合種植在土質疏鬆且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,只有少數蔬菜會較喜愛黏土或砂土的。根菜類或食用部分在泥裡的作物,除了蓮藕等外,均需要一個較鬆的環境(如砂土或砂質壤土)來讓它們較易膨大,發育正常。但若將它們栽種到黏土或黏質壤土裡時,便會容易出現根部縮短或歧根等問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土質適合作物:

砂土至砂質壤土:
番薯、薯仔、花生、薑、紅蘿蔔、白蘿蔔、洋蔥、大蒜、露荀、南瓜、西瓜、粟米等

壤土:
菜、各類葉菜、瓜、豆、椒、番茄、秋葵、矮瓜等

黏質壤土至黏土:
冬瓜、蠶豆、 蔥、芹菜、菠菜 、意大利青瓜、蓮璃、禾等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用手觸摸土壤作鑑定

這是田間操作時,對土質的初步鑑定方法。先取少量泥土,用水濕潤,再以手指搓揉成土團或條狀,憑感覺作出判斷。

(1) 砂土

粗糙,泥土乾時不能成形,即使濕潤後能勉強結成一團,但輕踫即散,亦不能形成條形,土團沒黏性,用肉眼及憑手感已可分辨出含有很多砂粒。

(2) 壤質砂土

仍像砂土,相當粗糙,但乾時用力握已能勉強成形,不過輕踫即散,濕潤時已能成團,但仍未能成條。

(3) 砂質壤土

有較多的粉砂及黏土,乾時已能成形,濕潤時可感覺到有黏性,但仍未能成條。

(4) 壤土

乾時手握,土團會碎為粗大的團粒。濕潤時有黏性及可塑性,能夠搓成條形,但稍長即斷,不易形成細長條形。

(5) 粉質壤土

因有較多的粉砂,故有鬆軟的感覺。乾時形成的土團,用手握壓仍會碎。搓碎時有光滑及粉質感覺。

(6) 黏質壤土

乾時握碎,即成大小不等的硬土塊。濕潤時具良好的黏性及可塑性。

(7) 黏土

乾時十分堅硬,濕潤時具頗大的黏性及可塑性,可用手捏成各種形狀仍不易碎散,且可揉成細長條形。

在健康良好的泥土結構中,植物生長良好,疏水正常,泥土中各類生物得以繁衍。但萬一 泥土的結構受破壞,植物會生長不良,在表土層與次土層間易形成硬板層塊,致令根部難於穿透,疏水亦困難。泥中昆蟲不多,植物只發展出淺根來,而且泥土易變酸,且表土易生菁苔。

出處:綠田園
http://www.producegreen.org.hk/agronomy_14.htm#topic3

黏質壤土至黏土:
冬瓜、蠶豆、 蔥、芹菜、菠菜 、意大利青瓜、筊白筍、空心菜等

單地分,一般臺灣地區土壤可分成下列幾個土綱,其特性簡述如下:

  • 有機質土(Histosols):在深度 10 公分以上有大於 20% 以上之有機物(或大於12%以上之有機碳含量)之土壤,主要分佈於高山湖泊中或其旁邊之土壤。彰化縣之快官地區有此土壤。
  • 淋澱土(Spodosols):有一由有機物與鐵、鋁結合之物質被水由上層土壤帶至下層所形成之淋澱化育層者,大都在砂質地之高山平坦地區,有強烈的淋洗作用。阿里山地區及水里的山區有此土壤。
  • 灰燼土(或火山灰土,Andisols):含有火山灰特性之土壤(如土壤很輕,無定型性質很多,對磷吸附力很強等特性),主要生成於火山地形之陽明山國家公園內。
  • 氧化物土(Oxisols):土壤已經化育很老(幾十萬年以上),土壤中僅剩餘氧化鐵、鋁等性質者,土壤肥力很低,B 層有一氧化物層生成者 ,大都在紅土臺地上。如桃園縣埔心、南投縣埔里、屏東縣老埤等臺地之紅壤。
  • 膨轉土(Vertisoils):在土層一公尺內含有 30% 以上之粘粒(直徑小於 0.002mm 者之土粒),會隨水分多寡而呈膨脹、收縮之特性者,濕時地面突起,乾時龜裂者。在臺灣東部之石雨傘地區有此土壤。
  • 旱境土(Aridisols):臺灣地區實際上沒有乾旱氣候條件,應無此土壤,但因此類土壤包含鹽土,故臺灣西南部沿海地區之鹽土仍可概略歸併為旱境土。
  • 極育土(Ultisols):在高溫多雨情況下生成的土壤,在 B層中有一粘粒洗入聚積的層次(黏聚層),因此特別粘,由於強烈淋洗,故肥力低。臺灣地區之丘陵臺地上之紅色土壤大都屬此種土綱。
  • 黑沃土(Mollisols):顧名思義,此種土壤是又黑又肥沃,土層較淺,肥力高,主要分佈在臺東縣的成功一帶。
  • 淋溶土(Alfisols):此類土壤與極育土性質類似,但由於淋洗程度較極育土弱,或是農民在極育土上施用大量之肥料而使土壤較肥沃,因此土壤肥力較極育土高,大都分佈於臺灣西部主要沖積平原耕地中,為臺灣地區農業生產之最大產地之一。
  • 弱育土(Inceptisols):顧名思義,此種土壤為由母質弱度化育生成之土壤,有明顯之土壤構造與顏色轉變,因此稱為"構造 B 層",為臺灣西部主要農耕沖積平原之土壤,或台灣丘陵地上之主要土壤,為臺灣地區農業生產之最大產地之一。
  • 新成土(Entisols):由母質化育生成之最年輕土壤,大都分佈於高山陡峭地、河流沖積三角洲河口、新沖積平原等地,通常土層很淺或整層無變化,土壤非常肥沃,也是農業生產主要分佈土壤之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