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

大量生產蚯蚓糞肥(Vermicompost)

 

🪱 一、什麼是蚯蚓糞肥?

蚯蚓糞肥是由蚯蚓分解有機物(如廚餘、動物糞便、農業殘渣)所產生的糞便與殘留介質混合物。具有以下特點:

  • 富含有機質、氮磷鉀、酵素與微生物

  • 無臭味、鬆軟、吸水性佳

  • 可改良土壤、促進根系發展


🏗️ 二、大量養殖條件與設施規劃

📍 1. 地點選擇

條件說明
陰涼避陽避免陽光直射,高溫超過35°C會致死
通風良好蚯蚓需氧氣呼吸,保持濕潤又不能悶熱
避免積水底部應有排水設計,保持微濕不積水



🧱 2. 養殖設施樣式(可依規模選擇)

  • 磚造地槽式(推薦):
    (WxH)12x(30..50)cm、長度可依需求,底鋪砂礫與遮網

  • 塑膠/木箱養殖:適合中小型

  • 田間堆積式:露天堆置遮網覆蓋,成本低,但易受氣候影響

🌡️ 3. 溫濕條件控制

  • 溫度:最佳介於 18~28°C(超過35°C 會死亡)

  • 濕度:介質含水量 60~80%,用手握有濕潤感不滴水為宜

  • 酸鹼度:pH 約 6~7.5 最佳


🧪 三、飼養蚯蚓的原料(餵食材料)

原料種類說明
廚餘(果菜渣)須腐熟或堆肥一次,避免過酸
牛糞/馬糞須堆肥數週後使用,避免高溫發酵
割草、稻殼混合牛糞腐熟後使用
殘菜葉、果皮經腐熟、切細後混合

📌 生廚餘、油脂、肉類、辛辣食物不可直接投餵,易腐敗或引來蟲害。


⚙️ 四、操作流程與生產步驟

🪱 1. 建槽 / 堆置基床

  • 先在槽內鋪 5~10 公分的墊材(腐熟稻草、椰纖、泥炭、落葉)

  • 加入部分蚯蚓糞或濕潤堆肥,保持微濕

🪱 2. 投入蚯蚓

  • 建議選用「赤子愛勝蚓(Eisenia fetida)」

  • 初期約 2~3 公斤 / 1 坪(3.3 平方米)為基礎密度

🪱 3. 定期餵料

  • 每週 1~2 次,少量多餐原則

  • 每次加入新餵料前,確保上次餵料已被吃光

  • 餵料可覆蓋薄層碎草或濕紙遮光保濕

🪱 4. 維持條件

  • 維持微濕、避光、通風

  • 可每週輕微翻動表層,避免腐爛發熱


🧺 五、收成與篩選

⏳ 1. 產出時間:

  • 通常 45~60 天後,蚯蚓會將原料轉化為黑褐色顆粒狀蚯蚓糞肥

🧹 2. 分離方式:

  • 自然誘導法:在一端放新食物,蚯蚓自行移動,將舊料收成

  • 曬光分離法:將混合物曝曬,蚯蚓會下潛,再取上層糞肥

  • 篩網法:使用篩網過濾出蚯蚓糞與未分解物


📦 六、儲存與應用

項目說明
儲存方式通風乾燥陰涼處,可裝袋密封保存
使用方法可直接撒施、作為盆栽基肥、育苗介質
混合比例土壤中混入 20~40% 最佳

📌 七、注意事項

  • 📉 過濕會導致厭氧發酵,發臭、腐爛

  • ⚠️ 投入糞肥或廚餘前需堆肥預處理,防止過熱或有害菌

  • 🧼 每季可消毒地槽一次(石灰水、苦楝水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